750室内空间设计-泉州商场专卖店铺设计-货架货柜展柜展示架定制-套房别墅自建房装修设计 红军师英烈谱之“人民英雄”王学礼张平整理 张达志将军在一篇文章中,讲到了他在西进甘肃途中与四军供给部长王国瑞的一段谈话:“我问国瑞同志,‘黑羊羔’现在怎么样?王国瑞想了一下,才若有所悟‘哦,王学礼呀?他现在可是个呱呱叫的团长哩。’”张将军口中的“黑羊羔”,陕北人民都知道,他就是—— “人民英雄”王学礼 王学礼(1916——1949)陕西省神木县王家庄人。读过高小,1931年15岁时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6月,王学礼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第三支队。9月,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撤销,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1935年1月,陕北独立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27军84师,张达志任84师政委。18岁的王学礼任84师少年先锋连政治指导员。 少年先锋连的战士大多是12至17岁的“红小鬼”,王学礼就带着这些娃娃兵跟随刘志丹打游击。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他带领大家学唱歌,学文化,把这个少年先锋连带得生龙活虎,朝气蓬勃。每次战斗都能出色完成任务,并且不断发展壮大,由最初的60多人、20多条枪,发展到140多人,人手一支枪。 张达志回忆道:那时,王学礼“是个十足的娃娃头。打起仗来天不怕地不怕,一哇声就登上地主家的石头窑洞顶。见了老乡,大叔大婶叫的不离嘴,手脚特别勤快,老乡们都喜爱他,有点好吃的都给他留着,亲热地叫他‘黑羊羔’。” 1935年9月18日,红25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红26、27军合并为红15军团。84师遂改为81师。少年先锋连编为81师第241团第6连。王学礼被任命为241团2营教导员。先后率部参加了劳山战役和直罗镇战役。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王学礼随所在部队参加了东征、西征等各次战斗。 1937年初和1941年秋,王学礼先后两次进入抗大学习。毕业后,先后担任八路军120师警备第6团和晋绥军区独立第1旅第2团政治处主任。为抗战胜利贡献了力量。 1946年6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在南泥弯成立了直属炮兵营,王学礼任该营政委。这个营在后来历次战役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1947年10月,王学礼调警三旅第5团任政委,1948年任该团团长兼政委。西府战役后,我军实行战略撤退,野司参谋长张文舟命令王学礼率团就地组织防御,掩护彭总和前指安全撤退。这时彭总正在离5团不远的南庄指挥作战。而数倍于我的之敌也追击而来。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王学礼带领2营顽强阻击,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保卫了彭总和前指安全,受到了上级表扬。 1949年2月,全军统一编制,王学礼所在团被编为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第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一团(即现32团)。王学礼仍任团长。 1949年7月10日,标志着西北战场战略决战的扶眉战役拉开帷幕。第4军的任务是秘密穿插至罗局镇和眉县火车站,切断敌人退路,以达到大兵团歼敌之目的。11师是第一梯队,而31团则是全师的前卫团,它更像一把钢刀的锋尖。王学礼率领全团从礼泉出发,一夜狂奔75公里,直达目的地附近的益店镇。利用大雾掩护,他指挥部队化装成敌军,谎称是来支援他们的。就在待援之敌打开城门时,我军一拥而入,未放一枪一弹就使守卫益店镇的一个连的敌军缴械投降。紧接着,他指挥全团和兄弟部队一路猛打猛冲,一举攻占了罗局镇和眉县火车站,牢牢堵住了敌军西逃的通道。胡宗南做梦也没想到,解放军行动竟如此神速,他的四个军眼看着成了瓮中之鳖。他当然不甘心就此失败,于是敌我双方就在罗局镇和眉县火车站这个咽喉要地展开了拼死争夺。敌人要逃,我军要堵。一时间,渭河两岸,硝烟弥漫。子弹如雨,炮声轰隆。经三天激战,敌军被我全部歼灭。由于战绩突出,31团3营被授予“钢铁第三营”荣誉称号。 扶眉战役的胜利,使西北战场敌我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接着,王学礼率团与大部队星夜西进,于8月下旬到达兰州城外,参加解放大西北的最后决战——兰州战役。 兰州是西北的第二大城市,是控制甘、宁、青、新的战略要地,攻克兰州,就能促使整个大西北迅速解放。西北军阀马步芳派他的儿子马继援在此坐镇,企图与我军一决高下。 沈家岭,位于兰州西南六里许,是夹在五泉山和狗娃山之间的一条大山梁,面积百多亩,像个横置的葫芦,葫芦底朝外嘴朝里,最高处修有钢筋水泥碉堡群,葫芦外有环形的人工削壁三层,每层高约丈余。削壁外又有一丈多深的外壕,壕沿上都附有铁丝网、地雷等防御设施。如我能拿下沈家岭,即可直插西关,卡住黄河铁桥,截断敌人唯一退路。所以敌人称沈家岭为“兰州锁钥”。8月21日,我两个团攻了一天,终未攻克。于是调整部署,将总攻时间推迟至25日,以31团为主攻。王学礼接受任务后,信心十足,在他面前,没有拿不下的山头。 25日佛晓,三发红色信号弹腾空升起。我军万炮齐发,沈家岭上完全被硝烟尘土所覆盖。只见王学礼带领31团的勇士们首先将第一道战壕的三个碉堡拿下,先头部队又向第二道战壕逼近。但待我立足未稳,敌即集中兵力反扑。31团将反扑之敌迅速打退,又占领了第二道战壕。并开始向敌核心工事逼近。敌人为保住这把兰州之“锁”,不断从城里调来整营整团批援兵,只见满山遍野的敌兵光着膀子,提着马刀,凶煞恶神般扑了过来。敌之嚣张,更加激起31团战士们的怒火,刹那间,阵地上刀光剑影,杀声震天。王学礼一面指挥,一面端起刺刀与敌撕杀,敌人几次围住了他,都被他一枪一个撂翻。反复争夺十几次之后,敌人还是被打退了。这时,当王学礼清点人数时,才发现全团只剩170多人了。有同志建议请求上级支援,他坚定地说道:“这种时刻,我们不能给上级出难题。”于是他组织大家把阵地上所有弹药集中起来,准备再次投入战斗。 考虑到31团的处境,上级立即决定:命能攻善守的30团上去支援。30团团长武志升和王学礼是老战友,他知道王学礼打起仗来有几天几夜不睡觉的毛病。两人相遇后,看见双眼深陷,面庞消瘦的王学礼,武志升就劝他下去休息。王学礼一听就急了:“老武哥,你怎么一上来就撵我下去呀?” 在两个英雄团的联合打击下,敌人虽组织了十多次反扑,但已是强弩之末了。到了下午5时,沈家岭的敌人已被我消灭殆尽,再也无力反扑了。 黄昏来临,最后的总攻开始了,敌我双方的炮火更加激烈。即将灭亡之敌,开始了最后的挣扎。这时的王学礼,双眼充满血丝,双耳已被震聋,只见他手提驳壳枪,“噌”地跳出战壕,用沙哑的声音喊着:“同志们,跟我来!”就在他向前冲击时,突然一发炮弹在他的身边爆炸,王学礼重重地倒下了。 1949年8月26日,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和第二兵团分别授予31团“勇猛顽强”、“真正顽强”英雄团光荣称号。 同日,第四军授予王学礼“人民英雄”荣誉称号,并将绣有“人民英雄”的一面锦旗献给王学礼的亲属。 1949年10月1日,王学礼牺牲36天之后,新中国诞生! 延安时期的王学礼 作者简介: 张平:笔名弓长。陕西乾县人,1966年入伍。曾任十一师炮团宣传干事。1972年开始写作。数十年来,先后发表并出版文学、新闻作品30余万字。著有”弦板腔记事”。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分享
邀请